形态描述
形态
成鸟(繁殖羽):嘴基周围、额至头顶黑褐色,头侧和眼区有一白色卵形大斑。上背、肩、三级飞羽黑褐色,有黄褐色与淡黄色的羽缘。飞羽黑褐色;覆羽灰色,大覆羽具白色尖端,形成翼面显著的白色条纹。腰灰褐色,两侧有狭窄的白色。尾灰色,中央尾羽较暗。下体包括颈、胸、腹、尾下栗红色。翼下和腋羽白色。雄鸟的羽色比较淡,腹部常有白色。
成鸟(非繁殖羽):栗红色消失。上体灰色,各羽有细的白色边缘。眼区有特殊的弯月形黑色斑(类似熊猫眼)。头的大部分及颏、喉、前颈和下体为白色,头顶和后颈或有灰黑色。胸侧与两胁沾灰色。
虹膜褐色。嘴短而较宽厚;嘴黄色,尖端黑色,或全黑色(非繁殖期)。腿灰色、灰褐色、黄褐色;瓣蹼黄色。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207± 23 129 67 22
о(1) 190± 22 129 60 21
成鸟(繁殖羽):嘴基周围、额至头顶黑褐色,头侧和眼区有一白色卵形大斑。上背、肩、三级飞羽黑褐色,有黄褐色与淡黄色的羽缘。飞羽黑褐色;覆羽灰色,大覆羽具白色尖端,形成翼面显著的白色条纹。腰灰褐色,两侧有狭窄的白色。尾灰色,中央尾羽较暗。下体包括颈、胸、腹、尾下栗红色。翼下和腋羽白色。雄鸟的羽色比较淡,腹部常有白色。
成鸟(非繁殖羽):栗红色消失。上体灰色,各羽有细的白色边缘。眼区有特殊的弯月形黑色斑(类似熊猫眼)。头的大部分及颏、喉、前颈和下体为白色,头顶和后颈或有灰黑色。胸侧与两胁沾灰色。
虹膜褐色。嘴短而较宽厚;嘴黄色,尖端黑色,或全黑色(非繁殖期)。腿灰色、灰褐色、黄褐色;瓣蹼黄色。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207± 23 129 67 22
о(1) 190± 22 129 60 2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个体较红颈瓣蹼鹬(Ph.lobatus)稍大。繁殖期雌鸟上体黑褐色,羽缘多黄褐或淡黄色。头顶和头前黑色或黑褐色,头侧和眼区有一白色卵形斑。颈、胸、腹栗红色(故在繁殖地区亦称其为“红瓣蹼鹬”)。嘴黄色,尖端黑色;嘴峰长度等于头长(嘴基至枕部)。非繁殖期头和下体为白色,眼区有特殊的黑色斑(熊猫眼)。腿看上去很短;趾侧具波形瓣蹼。
大小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207± 23 129 67 22
о(1) 190± 22 129 60 21
性别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207± 23 129 67 22
о(1) 190± 22 129 60 21
生物学
灰瓣蹼鹬是中国罕见旅鸟。繁殖区位于北冰洋海岸线,极善于游泳,迁徙
季节也主要出现于海上。只有遇上风暴,才会接近海岸和港湾。飞行能力极强,最远可飞抵南极圈附近。飞行时如同其他海鸟,双翅扇动比较缓慢。在水面觅食,啄食频率每秒1—2次。食物有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蜘蛛和鱼卵等(Brown and Gaskin,1988)。1993—1996年间在香港仅出现4次,其中的3次是在春季(2月和5月),1次在冬季(12月)。可能在南海有越冬种群(Carey et al.,2001)。
据Dale(1999)利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灰瓣蹼鹬婚外交配(extra-pairfertilizations)的比例和时间时,发现每窝就有一个配偶外雄鸟的后代,而且有配偶外性行为的雌鸟产卵的时间比没有配偶外性行为的雌鸟延长许多天。
季节也主要出现于海上。只有遇上风暴,才会接近海岸和港湾。飞行能力极强,最远可飞抵南极圈附近。飞行时如同其他海鸟,双翅扇动比较缓慢。在水面觅食,啄食频率每秒1—2次。食物有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蜘蛛和鱼卵等(Brown and Gaskin,1988)。1993—1996年间在香港仅出现4次,其中的3次是在春季(2月和5月),1次在冬季(12月)。可能在南海有越冬种群(Carey et al.,2001)。
据Dale(1999)利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灰瓣蹼鹬婚外交配(extra-pairfertilizations)的比例和时间时,发现每窝就有一个配偶外雄鸟的后代,而且有配偶外性行为的雌鸟产卵的时间比没有配偶外性行为的雌鸟延长许多天。
生境信息
灰瓣蹼鹬是中国罕见旅鸟。繁殖区位于北冰洋海岸线,极善于游泳,迁徙
季节也主要出现于海上。只有遇上风暴,才会接近海岸和港湾。飞行能力极强,最远可飞抵南极圈附近。飞行时如同其他海鸟,双翅扇动比较缓慢。在水面觅食,啄食频率每秒1—2次。食物有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蜘蛛和鱼卵等(Brown and Gaskin,1988)。1993—1996年间在香港仅出现4次,其中的3次是在春季(2月和5月),1次在冬季(12月)。可能在南海有越冬种群(Carey et al.,2001)。
据Dale(1999)利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灰瓣蹼鹬婚外交配(extra-pairfertilizations)的比例和时间时,发现每窝就有一个配偶外雄鸟的后代,而且有配偶外性行为的雌鸟产卵的时间比没有配偶外性行为的雌鸟延长许多天。
季节也主要出现于海上。只有遇上风暴,才会接近海岸和港湾。飞行能力极强,最远可飞抵南极圈附近。飞行时如同其他海鸟,双翅扇动比较缓慢。在水面觅食,啄食频率每秒1—2次。食物有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蜘蛛和鱼卵等(Brown and Gaskin,1988)。1993—1996年间在香港仅出现4次,其中的3次是在春季(2月和5月),1次在冬季(12月)。可能在南海有越冬种群(Carey et al.,2001)。
据Dale(1999)利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灰瓣蹼鹬婚外交配(extra-pairfertilizations)的比例和时间时,发现每窝就有一个配偶外雄鸟的后代,而且有配偶外性行为的雌鸟产卵的时间比没有配偶外性行为的雌鸟延长许多天。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北美洲、亚洲、欧洲的北极苔原地区(繁殖区),迁徙至西非洲、地中海国家、南美洲(智利附近的海域)。偶然飞抵日本,印度,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
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天津(大沽,1♀,11月)、辽宁(盘锦;桓仁,1984年6月;见解华石等1990)、黑龙江(哈尔滨)、上海(吴淞,8月)、浙江(丽水,1932年4月)、新疆(? 天山,见郑作新1976,1987)、台湾(台北关渡、金山及挖子尾、台中大肚溪口、云林濁水溪口、嘉义东石、桃园、台南等)、香港(漂泊鸟,旅鸟)(图184)。
分类讨论